在笔者看来,在这个“黑天鹅”横飞的时代,现金流至关重要,毕竟很多公司倒就倒在资金断裂上。本期,聚焦中国LED照明相关上市公司(以下简称“上市公司”)的应收款情况,揭示各大公司经营性资产质量的真面目。
本期,从“亮点指数”收录的129家上市公司中,筛选应收账款较高的前100家进行分析。截至2024年Q1末,应收账款总计为1143.83亿元,同比2023年Q1应收账款总额的793.07亿元,暴增350.76亿元,同比增长30.67%。
其中,64家上市公司的应收账款占营业收入的比例高于100%,超98%上市公司Q1应收账款占营业收入比例的50%以上,这意味着LED照明相关上市公司的应收账款占比过高。仅有公牛集团、奥普家居,2024年Q1应收账款低于营业收入的50%。
碧水源应收账款最高,为115.90亿元;其次是东山精密,为57.89亿元;第三是林洋能源,为48.54亿元;东方日升和兆驰股份也超过40亿元,分别为45.90亿元和41.4亿元;联建光电应收账款最低,为0.98亿元。
据统计,75家上市公司应收账款持续增加。其中,时空科技Q1应收账款金额达6.178亿元,是营业收入6009万元的10余倍,系100家上市公司中应收账款同比2023年Q1增长最高的公司。
同时,时空科技2024年Q1增收不增利,公司毛利率也同比下降18.01个百分点,尤其是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为-2116.56万元,同比减少2568.46万元。
时空科技营业收入主要来源于景观照明业务,众所周知,景观照明业务的回款结算周期较长,同时不可控因素影响较大,受可施工天数影响,部分项目建设进度延缓,导致收入下降。从2022年至2023年,时空科技合同资产的账面价值保持在10亿元以上规模,占同期流动资产的比例均为50%左右。
应收账款高,终归不是一件好事。如果应收账款长时间无法收回,就会面临成为坏账的风险,就会造成对公司利润的吞噬。不仅如此,应收账款对公司现金流的影响也是个大问题,公司运营中的人工、物料等都需要付出成本,如果现金流不足以支撑公司正常运转,就会面临十分严峻的局面。
当然,各行业应收账款周期有很大不同,比如营业收入主要来源于景观照明业务或市政照明工程项目,应收账款周期长,应收账款就会高,这在一定程度上对LED照明相关上市公司的资金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;而零售行业周期短,应收账款就较低,现金流也更稳健。
应收账款周转率主要系反映企业应收账款回收速度和效率,应收账款周转率越高,说明回款速度越快。
从应收账款周转率来看,中国LED照明相关上市公司2024年Q1应收款周转率平均值为0.95次,同比2023年Q1应收款周转率平均值的0.99次,出现微降。
其中,公牛集团应收账款周转率最高,为12.75次,遥遥领先于其他上市公司。紧随其后的,分别是奥普家居、南京商旅、华天科技、萤石网络、好上好和雷曼光电,应收账款周转率分别为2.69次、1.90次、1.54次、1.48次、1.32次和1.27次。
应收账款周转快,意味着容易有资金,才能实现钱生钱。一般而言,上市公司应收账款周期过长、占营业收入比过高,是行业地位不稳、客户回款不佳的表现,会导致上市公司现金流紧缺,资金链出现紧张。
前段时间百亿LED照企董事长作诗反省,其2023年年报引发各大媒体关注(详情回顾:A股百亿LED公司董事长“羞愧难当发年报”引热议!市值一度蒸发超300亿元!)。数据显示,2023年利亚德(300296)实现营业收入约76.15亿元,同比减少6.61%。
对于营收下降,利亚德董事长李军总结五大失误,其中一大失误指出,原有并购投资的文旅夜游企业和个别显示企业出现大额亏损,原因是机构整合及人员调整不及时,应收款催收和费用控制不力,处理部分历史包袱。
数据显示,利亚德2023年和2024年Q1应收账款占营业收入的比重有所提升,但其财务总监张晓雪称:“公司1-2年应收账款在下降,公司已按照会计政策计提减值,不存在重大减值风险。”
不少机构指出利亚德近些年净利润、毛利率下滑与其应收账款脱不了关系,公司应收账款体量较大,另外就是应收账款账龄超过一年占比较高,财务可能存在隐忧。
日前,利亚德集团执行总裁、励丰文化董事长袁波在接受采访时指出,文化夜游板块的业务大多为政府合作项目,这类项目的付款周期大多较长,亏损是公司按照财务准则计提了坏账,但只要项目支付款项,公司就能盈利。袁波同时表示,在今后的项目选择上不会过于聚焦“大”。在政府资金不足时,引入一些模式,让合作方尽量投小钱办大事。
写在最后:
近日,一位行业老兵与笔者谈起近些年公司的应收账款变化,深有感触。他说道:“我们之前做照明工程项目,最迟1-2年就能收回账款,现在却要3-5年才能收回账款,甚至有些最终成了烂账。显然,LED照明行业走到了微利时代,利润可能只有10%以下,不得不承认,盈利能力下降明显。”
在房地产下行背景下,市场需求下滑,照明相关企业也倍感艰难。此时,无论是上市公司还是中小型企业,做好经营成本控制、挖掘新增长曲线,甚至是向产业链的两端延伸,才是稳住现金流、生存下去的关键。
|